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十三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和货邮运输需求日益增多,社会公众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性价比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形态差别巨大,而民用中小机场建设周期短、投入运行快、社会效益好,是发展我国民用航空的公共基础设施。民用中小机场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正外部性等特点,但是它们的经营情况普遍不够理想,据统计我国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民用机场都在亏损运行,且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的机场很难盈利。目前,我国民用机场收费的主基调是政府价格管制,而这样的价格管制既不符合价格机制改革的趋势,也不利于中小机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比国外和我国民用机场收费方式,建议推动放松管制预期下的收费管理改革,通过改革收费方式提高中小机场的经营效益,对于促进中小机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2.1国外研究状况
亚历山大 T.韦尔斯在其《机场规划与管理》[1]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机场的机场系统构成、机场规划与融资、机场管理过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机场运营与管理方面较为全面的著作。在管理方面提到了计划与预算、机场设施与服务定价、机场所有权和经营权等问题。
Juan Carlos Martin,Augusto Voltes Dorta[2]基于经济学理论,对机场的收费功能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一套复杂的有利于机场经济性发挥的定价方式。
Hans Jarle Kind,Marko Koethenbuerger,Guttorm Schjelderup[3]研究了双边市场的效率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与垄断势力相比,社会福利最大化可能降低平台商生产的产品数量,对平台征收增值税或进行补贴同样也会降低企业的产出水平。
这些研究的缺点是没有对不同业务量和类型机场的收费定价模式和运营方式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2.2国内研究状况
目前,我国关于机场收费定价模式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成果,研究现状如下:
黄建伟[4]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机场规制的福利效应,并在比较研究各国机场规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机场价格上限管制的初步方案。
史普润[5]在其博士论文中,基于平台经济的理论对机场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并依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得出我国机场业处于低集中寡占类型,寡占程度低,并存在向竞争性接近的趋势。
杨秀云、卓少杰、王新安[6]研究了我国机场业管制改革的有效性问题,认为我国应改革对机场业的管制,扩大机场业的竞争,从而提高机场业的绩效和消费者的效用。
这些研究的缺点是研究过于理论化和宽泛化,将我国所有的民用机场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而忽视了机场之间由于区域、经济、业务量的差异而存在的巨大不同。
第二章 我国中小机场的特点与经营状况
2.1我国民用机场概况
2.1.1机场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机场(Aerodrome)的定义是:供航空器起飞、降落和地面活动而划定的一块地域或水域,并包括域内的各种建筑物(如跑道、停机坪、航站楼、货站、综管楼、维修站、出入交通道路等)和设施设备(如陆空导航设备、空中管制设备、地面维修装置、消防安全装置等)。
机场按照其使用及服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机场和军用机场,民用机场又可以分为民航运输机场(Civil Aviation Airport)和通用航空机场(General Airport)。民用运输机场是为社会公众(旅客、货主、航空公司、物流企业、商业用户等)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机场,特指民用运输机场。
目前,国际和国内民航业界对于民用运输机场的分类尚无统一定义,根据机场的地位、功能、业务量和服务区域不同,机场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
(1)美国联邦航空委员会(FAA)对机场采用动态的分类标准,美国机场按照吞吐量占当年航空旅客运输量的比例分为四类:
1、大型枢纽机场,年吞吐量需要占到总运输量的1%以上。
2、中型枢纽机场,年吞吐量需要占到总运输量的0.25%-0.999%。
3、小型枢纽机场,年吞吐量需占到到总运输量的0.05%-0.249%。
4、非枢纽机场,年吞吐量小于总运输量的0.05%。
这种划分方法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为依据,采用动态数据作为标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不同机场在国家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了固定标准的呆板,对于我国进行机场分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日本的机场分类具有一定的描述性,共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机场:国际航空路线所必要的飞行场所。
第二类机场:主要为国内航空路线必要的飞行场所。
第三类机场:为地方航空运输必要飞行场所。
第四类机场:主要是市、町(即城镇)、村连结专用飞行场。
(3)我国对于机场的分类情况【航空货运https://www.jdzx5.com】 标签